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山崩地裂 方显赤子情深

──记致公党员、赴川江苏医疗救援队成员曾逸文

发布时间:2008/06/20

    

    江油救援

    5月12日一场震撼巴蜀的8级强烈地震,使整个世界的目光锁定汶川。5月13日上午,南京市有关部门迅速作出反应,从鼓楼医院和南京市第一医院调集42名医护人员随江苏省医疗队带着5吨医疗救援物资于下午2点多钟飞抵成都,随即换乘汽车向震中北川艰难进发。这是外省、市派往并进入地震灾区的第一支医疗救援队……。

    5月13日晚上7点16分我突然收到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曾逸文发来的信息:"我和曾平、包善华到地震中心北川参加医疗救援。现已经到达安县境内。"我的心为之一振,像抗击"SARS"和"禽流感"时一样,这次又有三名南京市致公党的成员奋战在一线,我的心为之感动!很快从各种渠道得到更多有关灾情的消息,我们深深地为汶川地震的惨烈所震撼,同时也深感救援工作之艰难。

    当晚11点左右 ,南京市第一医院医疗救援队在雷雨中,冒着随时可能被公路两边山体塌方和泥石流掩埋的危险,一路颠簸终于抵达重灾区江油县人民医院。这里距震中北川仅20公里,主要接收北川和平武转运过来的伤员,这些伤员的伤情大都十分严重。凌晨5点,经过短暂休整后曾逸文和救援队的21名医护人员随即投入到救治伤员的紧张工作中。由于余震不断,受损的医院大楼不能进入,手术室就设在露天帐棚里,水电供应困难,大量从废墟下抢救出来的伤员被送到这里救治,百分之七、八十的伤员需要做骨科手术,手术台就是在几块砖头上由几块木板搭建而成。作为具有丰富骨外科临床经验的医生,曾逸文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半跪着长时间救治伤员。5月14日这天,曾逸文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连续14小时没吃没喝忍着胃部的疼痛给6名伤员做了手术。手术结束时头晕目眩的曾逸文已无法站立,脸色苍白地坐在手术室休息十多分钟后才被同事们扶出帐棚。在频频发生的余震中,他和同事们冒着危险为危重伤员手术,与时间争夺生命。一台台手术从困难中开始,在成功中结束。在江油最初的5天里,南京市第一医院医疗救援队22名医护人员平均一天要在这超级简陋的帐篷里做20多台手术,还有大量的清创、换药等工作,每天只有两三个小时休息时间。五月中旬的江油昼夜温差很大,晚上气温经常在10度以下,夜宿在帐篷里很冷。臭虫,蚊子叮咬,医疗队员们浑身是包,使人难以入睡。当地天气转晴后,白天气温高达30多摄氏度,帐篷里异常闷热,就像蒸笼一样,没有电风扇更不可能有空调,无论是伤员还是医生都汗如雨下,给救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异常艰苦的医疗救治和生活条件考验着每一位队员。 他的身体能行吗?当我得知曾逸文由于走得匆忙连必备的胃药都没来得及带去时,不禁对一个月前刚做过胃部手术身体尚未康复的曾逸文更多了一分牵挂。

    赤子情深

    5月14日,我们在曾逸文家里见到他的夫人和从美国回国探亲的母亲及妹妹。曾逸文的夫人汪蕾也是南京市致公党的党员,她告诉我们:5月13日上午9:00左右突然接到曾逸文的电话,说他已报名参加医疗救援队马上就要出发去四川地震灾区。汪蕾十分担心他胃部手术后身体尚未恢复,能否支撑住抢救伤员的高强度工作。曾逸文坚定地表示:"这是做为医生在灾难面前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对自己医疗技术水平的检验。做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灾难和战争面前永远应该冲在救治伤员最前列的!"曾逸文在电话中对汪蕾说,不知道在进入灾区后与家人是否能联系上,也不知道要在那里呆多久,所以有两件事要特别交待:第一是要照顾好准备中考的女儿,不要因为他进川影响女儿的考试;第二是转告妈妈和妹妹,可能她们回美国时自己也不能回来送她们了,希望她们能理解。这时曾逸文忽然加快了语速急匆匆地告诉汪蕾:"马上就要出发,医院还有很多事,没有时间再打电话给母亲和妹妹了,你代我向她们告别。我的身体能行,你放心!"就匆匆挂了电话。

    当天晚上,汪蕾从外地出差回到家里,向曾逸文的母亲和妹妹说起丈夫参加医疗队到汶川灾区的事,老人家对汪蕾说:"曾逸文的父亲当年就曾参加过唐山大地震的医疗救援。曾逸文也是医生,我能理解儿子所做的一切,他这样做是对的,国家有难他能义无反顾的走在抗震救灾的前线,是我们全家的光荣,要他尽最大力量救治伤员,报效祖国。"曾逸文的妹妹也对嫂子说:"告诉哥哥要他保重身体!让他安心工作,家里有我们呢。虽然我们兄妹有十几年没见面,这次专门陪母亲回来看他,才几天就又分别了,但不遗憾。灾区有许多伤员急需他去救治,我们以后还会有很多机会见面的。"

    5月14日晚6点左右,由于地震造成通讯机站故障,汪蕾在经过三十几个小时焦急等待之后终于又和曾逸文通上电话了。

    曾逸文感慨地对汪蕾说:"这两天的所见所闻让人终身难忘,人在自然灾害面前实在太渺小了。但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在巨大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凝聚力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决心!从地震废墟中抢救出的人员伤情都很严重,惨不忍睹,很多伤员需要立即做手术,我们从早到晚竭尽全力去救治每一位伤员。有些伤员如不能马上手术,错过手术最佳时间,日后有可能造成残疾,那样就会影响到病人一生的生活质量了,我希望这些被救出来的幸存者不要在我们手上留下任何后遗症。活着出来本身就是奇迹,我们会竭尽全力用最好的技术使他们的肢体不残疾。这里缺少有特殊技能的志愿者。最缺的还有抗生素和医疗手术器械,我们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听到这里,长期从事医药和医疗器械营销的汪蕾觉得一定要帮灾区的人们做点什么。于是她对曾逸文说:"我帮你组织你们急需的手术器械,你看怎么样能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你们手中。"曾逸文说:"那就捐赠吧!这是最快的。以后挣钱的机会有很多,钱可以慢慢再挣。"不到5分钟,曾逸文和汪蕾就决定向灾区捐赠他们急需要的手术器械。放下电话,汪蕾立即着手调集了价值189万元的医疗手术器械,连夜通过江苏省红十字会捐往江油。汪蕾说:"曾逸文在救灾一线用他的双手去抢救地震中幸存伤员的生命,我也要尽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战地生日

    初到江油的几天,由于伤员太多,曾逸文和同行们常常一天工作长达20小时以上,实在累了就找个地方迷糊一两个小时。高度的紧张和超负荷的抢救工作使曾逸文根本无瑕顾及自己一直隐隐作痛的胃。致公党南京市委密切关注救灾工作进展和在一线工作的三名党员。对我们关切地询问,曾逸文告诉我们:"由于医疗队走得匆忙除了抢救用医疗器械和药品,几乎什么都没带。我们是在没有任何后勤保障供给的情况下进入重灾区江油的。震区物资供应紧张,医疗队后勤保障困难。进川的第一天每人只有一包方便面冲饥。当地的群众尽管自己遭受了大灾,但他们依然坚持天天为我们送三餐,虽然是稀饭、馒头、鸡蛋和咸菜,却已是很不容易了。我的胃没问题,身体能撑得住。"5月17日,胡勤刚主委多方联系几经辗转终于通过其在成都的同学设法将曾逸文急需的药送到江油。当曾逸文下午3点从手术台上下来看到他需要的药时非常感动,然而送药的人却早已走了。当晚9点多钟我收到汪蕾的信息说:"曾逸文因服用胡主委带去的药后胃痛缓解,尽管灾区见不到肉,但还是忍不住想吃肉啦!我说小心胃痛,他说有胃药就不怕。如果不吃点荤菜干活没力气,让我代他谢谢你们。"看了汪蕾的信息我无言以对。

    第二天下午,曾逸文终于又和我通上电话了。他告诉我,5月22号是他的46岁生日。接到了太太的祝贺生日短信。他说:"此时此刻我过生日实在是太有纪念意义了!这次参加救援的所见所闻使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受到洗涤,对人生有了很多新的感悟和反思……。"

    没想这事很快被医疗队队长王黎明院长和江油人民医院的同行知道了。大家表示,曾逸文主任在这里没日没夜地抢救伤员,非常辛苦,没有生日蛋糕不能算过生日。江油人民医院的领导不道从哪里设法买回了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就在帐篷间的空地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日庆祝会,当在场人们唱起"祝你生日快乐"时,在场的伤员家属们自发的聚集在一起向曾逸文主任鞠躬,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事后,曾逸文深有感触地说:"救死扶伤是我们医生的天职。我只是南京市第一医院医疗队的一名普通队员,在这里为灾区老百姓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我感到,我们医院的领导、江油人民医院的同行和我们救治的伤员家属实际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南京市第一医院医疗救援队在救治伤员时卓有成效工作的肯定。我深感欣慰!"

    人在青山在,爱在明天在。在这场人与自然的博弈